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,你会鉴别吗?
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。这对表兄弟在症状和传播途径上极为相似,但又有所不同,一起来看一下吧。
手足口病的危害和影响比较大,是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。疱疹性咽峡炎未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。
临床表现
疱疹性咽峡炎常表现为急剧发热,偶见高达40℃以上,甚至引起惊厥。热程大都2~4天。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,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。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、拒食、烦躁不安。有时伴头痛、腹痛或肌痛。
手足口病患儿多有发热,一般是中低热,体温不高于38.3℃,发热 1~2 天就恢复正常。多出现疲倦,食欲不振,流涎,少数可有流涕、咳嗽。咽痛症状比较轻,甚至有的孩子没有咽痛症状。
疹子部位
疱疹性咽峡炎出疹部位为咽部:主要表现为咽部充血,口腔黏膜出现数个灰白色疱疹,周围有红晕,多见于扁桃体前柱,在咽腭弓、软腭、悬雍垂的黏膜上也可见。
手足口病口腔黏膜出疹表现主要是出现散在粟粒大小的疱疹或溃疡,多位于舌、颊黏膜及硬腭等处,也可波及软腭,牙龈、扁桃体和咽部。此外,手足口病还会在手部,足部,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、疱疹。
预后与防治
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强,但大多数为轻型病例,有自限性(1~2周),预后良好;极少数可合并脑炎等严重并发症。
手足口病患儿大多数预后良好,一周左右能自愈;少数重症患儿可累及神经系统,如出现脑脊髓炎、脑脊髓膜炎,以及心肌炎、肺水肿和循环衰竭等,预后较差,常有后遗症;极少危重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。
病原体
这两种疾病都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的,两者有所重叠。不同病原体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,故可能会发生反复感染发病的情况。
传播途径
均可经肠道、呼吸道直接接触进行传播,也可通过间接接触被带菌的的飞沫、唾液及破溃的疱疹液污染的手、食品、衣服、玩具等传播。
易感人群
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。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,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,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。
预防措施
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;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、替幼童换尿布、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;
✎ 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、暴晒或消毒;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,居家要经常通风,勤晒衣被;
✎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、奶嘴及餐具使用前应充分清洗、消毒;不要让儿童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;
✎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;避免接触患病儿童;
✎ 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,以减少交叉感染;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,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。
从疾病影响角度来讲,手足口病更严重一些。但两者发生在幼儿身上,家长都是非常揪心的。
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,目前上市的仅有肠道病毒EV71型灭活疫苗,其在人群中的应用是预防肠道病毒EV71感染和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。
一旦孩子出现发热、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,请医生鉴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