靶向药“三十六计”助力抗癌
靶向药“三十六计”助力抗癌
目前,肺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第一位的癌种。今年1月,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新发肺癌病例占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的20.03%,因肺癌死亡人数约为63.1万例,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6.99%。
从1933 年第一例成功的肺癌切除手术至今,人类与肺癌的斗争已有近百年的历史。进入21世纪,肺癌的治疗更是突破性地出现了单克隆抗体药物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、免疫调节剂(PD-1、PD-L1)这三大类靶向药物。
这些药物在设计与作用中体现出的智慧与哲学,在很多方面与《孙子兵法》的作战指导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今天就以这三类肺癌靶向药物为例,谈谈肿瘤靶向药物的“三十六计”。
釜底抽薪——单克隆抗体(贝伐单抗)
釜底抽薪,“三十六计”中的第十九计,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,才能使水止沸。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也指暗中进行破坏。
与正常的组织和细胞一样,肿瘤细胞的生长离不开各种营养,而给它们供养的正是血管。肿瘤作为一种变异的细胞,其特点在于生长迅速。但普通的血管无法提供这种快速生长所需的营养,因此肿瘤细胞便自发地制造出许多新生血管,打通各种“管道”,从全身不断抢夺吸收各种养分,这也是导致肿瘤患者身体迅速消瘦,但肿瘤细胞却快速生长的原因。
令水停止沸腾,最好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。同理,想让肿瘤细胞死亡,最好的方法就是截断向其提供营养的管道,这恰好是肿瘤靶向药物贝伐单抗的作用原理。
贝伐单抗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的特定靶点,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的生长,使新生血管无法产生,也就截断了向肿瘤供养的管道,最终“饿死”肿瘤。
擒贼擒王—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替尼类)
此计为攻打敌军主力,捉住敌人首领,这样就能瓦解敌人的整体力量。“挽弓当挽强,用箭当用长。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”作战时要先把敌方的主力摧毁,俘虏其领导人,敌军一旦失去指挥,就会不战而溃。
每月理发1次,每4天剪1次指甲,这是因为你身体的组织和细胞接收到了身体发来的生长信号,于是不停地生长。
但眉毛和睫毛即使不修剪也无法长得跟头发一样长;头发长到1.5米左右就会逐渐停止生长……为什么人体的各种细胞和组织不会无限生长呢?
原来它们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收到身体传来的生长信号,还会收到抑制信号。当细胞和组织接收到抑制信号时,其生长速度会受到控制。
而肿瘤却自己给自己发号施令,源源不停地传递生长信号,使细胞的生长速度不受人体的控制,造成了肿块的疯长。
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替尼类药物,如吉非替尼、克唑替尼、奥西替尼)的作用正是抑制细胞内的信号转导,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,促进其凋亡。就如同一个军队,没有统领发号施令,便无法前进和开战。
围魏救赵——PD-1、PD-L1
围魏救赵是“三十六计”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。它的精彩之处在于,以逆向思维的方式,以看起来舍近求远的方法,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,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,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。
最近大热的免疫调节剂PD-1、PD-L1正是用到了围魏救赵的逻辑。目前PD-1在我国上市的代表药物有K药(帕博利珠单抗)、O药(纳武利尤单抗)。
正常人体都有一支保卫健康的“国防军”,那就是免疫系统,它们可以保护人体不受各种细菌、病毒以及肿瘤细胞的侵害。
这支“国防军”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——T细胞“巡逻部队”。即便是正常的人体,每天也在产生数以千计的肿瘤细胞。而你之所以没有出现肿瘤,正是得益于这支T细胞“巡逻部队”,它们每天在体内不停地“巡逻”,从而及时地发现和消灭对人体有害的细菌、病毒和肿瘤细胞。
但是有些狡猾的肿瘤细胞会使用金蝉脱壳的计谋,在其细胞表面释放一种特殊的蛋白质PD-L1。PD-L1与T细胞表面的PD-1蛋白相结合,会令T细胞误认为这些以PD-L1进行伪装的肿瘤细胞是无害的,它们便能成功逃脱。除此以外,这些肿瘤细胞还会通过PD-L1降低T细胞活性,导致T细胞凋亡瓦解,抑制T细胞增殖。
为了使人体的T细胞得到解放,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去杀死肿瘤细胞,从而达到“围魏救赵”的目的,人们发明了PD-1/ PD-L1抑制剂。
PD-1抑制剂与T细胞表面的PD-1蛋白相结合,这样肿瘤细胞就不能再与T细胞表面的PD-1相结合,于是T细胞又可以正常地识别和消灭细胞了。正如围魏救赵一样,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,一招制胜。
温馨提示:
在与肿瘤的斗争中,人类的智慧得到了最大程度地体现,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,无数人的生命因此而得到拯救。但目前肿瘤仍未被战胜,这也鞭策着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新的药物,寻求新的疗法。希望未来人与药物之间能够默契配合,最终战胜肿瘤。
(药监局官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