猩红热进入发病高峰,洗手、通风、少凑热闹!
自进入11月以来,我省猩红热报告发病数逐渐增加,进入流行高峰,且超过近3年平均发病水平。10岁以下幼托及学龄儿童是高发人群,以散发为主。
猩红热流行史回顾
在19世纪50-70年代,我国曾经出现过5波较大的发病高峰。在1979年后,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,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改善,猩红热发病率逐渐下降,保持相对较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,且以轻型患者为主。
但近年来,我省猩红热报告发病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,2017-2018年国际知名刊物《柳叶刀》子刊报告了全球多个地区猩红热再现,引起全球关注!
在19世纪20年代,我国猩红热重型病例多见,病死率可高达15%~20%,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儿童杀手之一,如今已经很少会有人因猩红热而致死了。
01
什么是猩红热?
猩红热 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 全年均可发生,冬春季多。每年4-6月、11-次年1月是本省流行季节。 02 如何判断可能得了猩红热呢? 猩红热早期的症状并不典型,如发热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咽痛、扁桃体红肿等;弥漫性皮疹和草莓舌是特征表现。 普通型 主要症状有发热、咽峡炎、皮疹。 绝大多数患者属此型。 Ø 发热:体温高达39℃左右,可伴有头痛等全身症状; Ø 咽峡炎:咽痛、局部充血可有脓性渗出物。 Ø 皮疹: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疹,始于耳后、颈部及上胸部,可蔓延至全身。
草莓舌:这是猩红热特有的症状,发病初期可以观察到舌苔发白,舌头上有红色小点,形似草莓,故而得名。
脓毒型 咽峡炎显著,扩散后形成化脓性中耳炎、鼻窦炎、乳突炎及颈淋巴结炎; 中毒型 主要表现为毒血症;高热、头痛、剧烈呕吐,甚至神志不清。 外科型/产科型 主要从伤口或产道侵入,主要表现为全身皮疹。一般症状较轻。
03
猩红热怎么传播的?
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,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。 04 如何预防猩红热? 猩红热常见感染人群为幼儿和学生,与他们密切接触的家长和老师也属于易感人群。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成年病例,所以成年人也需要提高警惕。目前无有效疫苗。
1、卫生习惯:教育和培养儿童勤洗手,规范洗手,平时不用手指直接接触口鼻。
2、经常通风:空气质量良好时应经常开窗通风。 3、避免接触:流行季节,儿童应避免到人口密集、空气不佳的公共场所。 4、健康生活:规律作息,均衡饮食,适当锻炼,充足睡眠。
5、就医隔离:如果出现发热、头痛、皮疹等疑似猩红热症状表现,应立即就医,早诊断。家庭隔离或住院隔离至痊愈,病人使用的物品需要消毒。
05
冬季学校防病提示
近期气温逐渐下降,容易发生流行性感冒、手足口病、肺结核、病毒性腹泻病、流行性腮腺炎、猩红热等多种疾病。 1. 学校需要加强卫生宣教,坚持做好晨午检工作。 2. 出现发热、咽喉痛、出疹等不适症状的孩子要尽早送医,同时做好教室的通风和消毒工作。一旦有病例发生,还应持续观察密切接触者。 3. 不少孩子还参加了校外补习班、兴趣班,如果有同学出现类似症状,应告知补习班老师;补习机构做好隔离、消毒等措施。 4. 出现不适症状的孩子,应避免前往人多的场所。